Skip to content

# 读后感之:心态

摘录笔记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公式。

如果我们把工作变成“工作”,那就会是导致痛苦的原因。

要想实现真正的工作/生活平衡,就根本不要想着去实现它,而是要模糊工作/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所有一切都变成“生活”。把两个高度分隔的概念看作是一个整体。不要再试图平衡工作与生活,而要去寻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在我认识的软件开发者中(也包括其他行业的人),有太多人过着两种割裂的生活。

  • 一种生活就是他们的“工作”生活。时而喜欢,时而忍耐,时而恐惧。
  • 一种生活就是他们的“生活”生活。聚会、跑步、吃喝,做任何他们喜欢的事情,时间似乎从来没有充裕过。
  • 还有一种人,他们基本就没有生活,一直就在工作、工作还是工作,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全盘搁下了,直到达到某个目标甚或是直到退休,才算实质上过上自己的生活。

工作与生活平衡就是一个神话,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这个概念要求你把自己的生活分割开来,告诉自己这段时间是为了工作,而那段时间属于生活,两者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割裂你的生活是有毒的。当你试图把工作和生活区别对待时,你会爱上一个、害怕另一个,你就剥夺了自己拥有一个充满乐趣、丰裕充实、目标明确的生活的机会。事实是,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你的工作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停止从“平衡工作/生活”的角度思考,而要开始从“生活的质量”的角度思考。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你而言什么才是重要的?这些都是你要问问自己的重要问题。一旦你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你就会开始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工作也包含其内)、你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去匹配下班后的剩余时间。

很多软件开发者花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太多太多,很多时候是被逼无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加班对你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并不大,而且会大大降低你的生活质量。

努力工作没有错,当你为别人工作时,你要竭尽全力,确保你的付出和雇主给的薪水是匹配的。 但是,你的目标应该是为自己努力工作,而不是为了别人发家致富而努力工作。当你的目标是为自己努力工作,你就不会关心平衡,因为这就是你的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这是你为了你自己而作出的选择。哪怕它是一项充满艰难困苦的工作,你都愿意为此做出牺牲。

如何确保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方法之一是确保你要先用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每天早上早起一小时,把这段时间奉献给自己。把每天的第一个小时,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小时用在自己身上,花在自己的野心上。这一小时可以用来做自己的兼职项目,可以用来强身健体。我想这一小时甚至都可以用来玩电子游戏,如果玩电子游戏就是你想在你的生活里要做的事情。

当你以这种方式生活时,你就不会觉得自己的真实生活就是在被“抢劫“之后所剩无几的那几个小时。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时间,那就投入更多的时间——早起两小时。如果有必要的话,凌晨4点就起床,把一天中最有效率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把照顾好自己放在首位。在你去关心他人之前,也就是在你付出之前,确保你能得到。这听起来很自私,但是事实上你只能给予别人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要为选择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负有最终的责任。没有人会拿枪指着你的头,逼着你去做什么。我的意思是,没有人告诉你,你必须每天去工作,甚至说你必须要有一份工作。你选择去工作是因为你喜欢那份薪水。

你可能会说:“我无法每天都花两小时锻炼身体,我无法照顾好自己。”好吧。你不必这样做,但你要意识到这就是你正在做出的选择。你把其他事情的优先级置于“两小时锻炼”之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关键是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选择。再强调一次,关键在于,这是你的选择。

尽量避免自欺欺人,告诉自己你别无选择,就好像你真的无法控制似的。你总是有选择的。生活中,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总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牺牲。你愿意为此而付出多少代价?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在生活中,你试图维持的人际关系越多,你会感觉到自己拥有的时间越少,因为维持所有这些关系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谨慎选择你的人际关系,不必把更多时间花费在无效社交上。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和那些经常把我们打倒在地而不是让我们振作起来的人(有时甚至就是家人)保持亲密关系。生命太短暂,不值得浪费时间和这些人在一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把他们完全排除在你的生活之外,但你总是可以把他们从朋友降为熟人。你越是能够大幅度提升你在非工作生活时间的利用质量,你就越能体会到没有必要去平衡工作/生活。

最后一条建议是:活在当下。我们中的许多人把我们的大部分思考都花在过去或者未来上,我们没有意识到生活就在当下,生活正在流逝。

经常听到周围有人这样说,“一旦我实现了这个目标,一旦孩子们都长大了,一旦我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就会......。”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等候开启他们的生活。生活不是彩排,你的生活就在当下。所以不要再拖延“过你自己的生活”了,现在就开始吧。

只有在你不再试图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时候,在你专注于尽可能充实你的生活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做到工作/生活平衡,而只有在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主动思考决定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并且在你采取必要的行动使之成为现实的时候,你才能做到这一点。

照顾好自己,谨慎挑选自己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地活在当下,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并不需要“平衡”,因为无论你做什么,你都会找到快乐和满足。

心智和身体

拿破仑·希尔说过,“如果你不征服自己,你就会被自己征服。” 圣雄甘地说过,“信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言语,言语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价值,价值决定命运。”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你几乎做不成任何事情。

假设桌子上有一个物体,你想把这个物体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你不相信这是可行的,就不会尝试去做。但是,如果你相信这是可行的,并且相信自己能移动自己的手,拿起这个物体,把它从桌子上拿下来,那么你就能用大脑控制身体完成整套动作。

这里的“心智”是指你“身体”内非物质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或者一种意识,有别于我们说的物理存在的身体,包括大脑。

心智影响身体,也是在说心智影响大脑。心智影响身体的直接例子是“安慰剂效应”。

我们的心智通过思考操纵身体,表现为各种活动,进而操纵宇宙。我们所思考的都有能力影响我们的现实世界。

那些想要改变自己信念、控制自己想法的人,通过积极的正念可以将其想要的变为现实。

不管这个机制是如何运转的,重要的是你要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影响并塑造了你现在的生活。

回忆一下你每天交往的人,是不是会观察到某种思维模式导致某种行为模式和结果? 你认识的成功人士,他们会对生活持有消极态度,对自己或别人缺乏信念和信心吗? 你认识的人里面是不是有人一直说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但实际上他们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因为任何外力的作用? 反省自己过去生活,你自己是不是经历过由于过度的担心、过度的恐慌而一些事情过于悲观?

如果你真的想为自己的生活定好方向并控制好它,那你就要学会如何利用内心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积极心态

有很多的乐观主义者,他们在表面上满怀期望和希望,但内心却怀着各种的负面想法和情绪。

许多人对积极思考的想法持拒绝态度,因为他们觉得,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是毁灭性的。有不少人持有这样的反对意见,说“我很现实”。

积极思考与现实主义是不矛盾的。事实上,积极思考在应用层面上是现实主义的最终体现,因为它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让你有力量改变现实,让你确信你不是环境的受害者。

积极思考问题的根源是这样一种信念——你比你所处的环境更伟大。这种信念让你总能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因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你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想法会由内向外地彻底改变你。

从现实角度看,积极思考就是选择从好的一面(而不是从坏的一面)去思考问题。你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一种状况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状况本身并不存在“好”或者“坏”。是你自己来解释这些状况,所以是你决定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一个持有积极心态的人看到的好的一面往往比坏的一面要多,并不是因为这些状况客观上就是好的,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他们有选择的权利。

你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你的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你的工作表现。当你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时你就更愿意去面对任何障碍,把挑战看成要克服的困难,而不是消极地认为是外界环境把你逼到了绝境,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我们生活不就是想要快乐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不去积极地看待问题呢?

只有积极的心态是不够的,你会在极度渴望一个积极心态的同时,又一味地谴责自己那暂时无法实现的远大抱负。

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态度,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你就必须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你的思维模式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追溯到改变你生活中处理任何关键事情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养成一个习惯。

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养成其他习惯一样,通过坚定地、持续不断地、有意识地重复做一件事情,直到由潜意识来掌握大局。

虽然我不是冥想主义者,但我接受经常冥想的人更容易体会到正面情绪的观点,可以冥想作为提高你积极思维能力的方法。现在许多公司推行的SIY(Search Insight Yourself)就是基于冥想的课程,通过积极心态来提高自身生产力。

劳逸结合也很重要,充分的休息放松后,更容易保持积极心态。

自我形象

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说过,“那些不能激励自己的人一定是甘于平庸的人,无论他们的其他才能有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你真正要做的是从大脑开始,战胜平庸。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一点可以限制你的发展,也可以让你加速前进。

自我形象是在甩掉别人对你的看法,摆脱所有用来自我安慰的谎言和欺骗以后,你看到的自己的样子。

一个被认为不善于打乒乓球的人,他能变成一个熟练打乒乓球的人吗?很有可能他不会。除非他学着去改变他的自我形象,从而看到另外一面的自己,否则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熟练打乒乓球的人。他的大脑对他自己的认知有局限性,这将导致他遵从于他自己设定的自我形象。

很可能你也有过相似的局限性,可能你从来没有注意到而已。你可能把这种局限性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这就是生活的方式。 你觉得这是源于你懒惰吗?你与人难以相处吗?你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吗?你很害羞或者很内向吗?

研究结果表明,你有改变自我形象的能力。“假装自己能成功”这个观点背后是说,如果你重复做一件事同时,假装你已经是自己想成为的那样的人,你最终将变成那样的人。 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是我们无法这么思考问题,有时候我们很难相信我们能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因为我们确信本质上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即,把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当作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你可能注意到,穿短裤和拖鞋的你和西装革履的你,在行为举止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可以接受“我能改变那些自己坚守的关键信念”,那么你就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改变你的自我形象。这个概念被称为“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

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拥有这种心态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往往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逃避挑战,害怕失败,因为他们觉得失败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行。

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这类人则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发展提高的。他们欢迎挑战,把失败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的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

例如,具有固定心态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备受打击,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而具有成长心态的学生则会分析考试中的问题,积极改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下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职场中,固定心态的人可能会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拒绝新的任务,而成长心态的人会乐于尝试新挑战,从过程中提升自己。

设定一个你想成为的清晰形象,你的大脑有惊人的能力去寻找摆在它面前的任何目标,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地正确执行,让每一天都充满正面的肯定,这样就能更加确认并加强你的新信念,你的大脑就能够带领你走向你需要走向的那条道路。

尝试一下下面的做法:

  • 列出你的优点和缺点。不仅试着想想你是如何认知自己的,也试着想想别人又是如何认知你的。这份清单不一定完全正确,你的自我形象的很多方面被埋在了潜意识的深处,但这样做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 你觉得这份清单上有哪些方面是无法改变的?为什么?想想这些方面是永久性的,还是只是因为你的信念给你自己带来了局限。
  • 尝试至少改变自我形象的一个负面的方面。试着用这个“假装自己能成功”的方法和正面的肯定来强化自己的新信念。

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生活中,也许你能学会让你更成功的所有技能,但是如果你缺少持之以恒这个重要的技能,一切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很多麻烦而导致你放弃。

你的专业知识可能不足,你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金融知识,但是只要你能坚持到底,你最终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畏惧失败似乎是大多数人的本能。人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逃避做那些自己不能胜任的或是缺乏技能的事情。在大多成年人身上这种现象会被放大。

我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失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好像看不到失败的阴影中暗含着一线曙光,我们只把失败看作终点。失败这个词本身暗示着死胡同、绝望的终点,而不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一个暂时壁垒。

我们往往太过较真,把失败看得太重。因为我们接受过把失败看作通往成功道路的训练,很多情况下这也是唯一的一条道路,所以我们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避免失败。

你可以尝试避免犯错,但是不要因为害怕伤害自尊而以付出错失良机为代价。一旦你意识到失败是好事,失败并不能定义你的价值而你对待失败的态度恰恰才能说明你的价值,你才会真正学会对失败无所畏惧。

要实现不畏惧失败,第一步就是真正意识到失败不是终点,除非你自己坚信它就是终点。如果你玩过很难通关的电子游戏,那你就能体会到通关路上的艰辛和通关后的喜悦。假设一下,如果你在游戏中的第一次失败后就放弃了,会是怎样的结果?

某种程度上,从很多次失败中获得的经验反而让你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会令你乐在其中。所以,你没有理由把失败当作一种永恒的状态而逃避生活中的失败没有理由指望一生不经历失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学到的都是用负面的视角去看待失败。比如考试成绩从90分变成80分,这会被看为退步。 鲜有人引导我们要把这个失败看作能让我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的学习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失败通常是必要的里程碑,它能带领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我放弃,我只会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只有两种选择。第一,我会成功,这显然很棒。但是,第二,我会得到一个提升和学习的机会。我对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接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么赢,要么学。没有失败这个选项。

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真的想在生活中取得长足进步,你就一定要学着克服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恐惧:看起来像个傻瓜。你需要学会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你需要学会如何无惧自己被别人看作傻瓜。因为,就算被人当成傻瓜又如何?

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要学会收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勇敢走出去,别害怕让自己出丑。

迈克尔·乔丹是这样说他自己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共错失了9000多次投篮,输掉了近300场比赛。有26次,我错失掉一投绝杀的机会。我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这就是我能够成功的原因。”

斯多葛哲学

斯多葛哲学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

斯多葛派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当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们认为世界是由理性统治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和命运,接受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事情,同时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来提升自己。

在斯多葛哲学中,美德被视为最高的追求,包括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它对后来的哲学、伦理学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多葛哲学的核心在于试图定义在你存在于这个星球上时,怎样才能让你的价值最大化,并且不浪费你的生命去关注那些你无法掌控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提高你对你可以掌控的东西的掌控能力。

斯多葛哲学的本质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应该努力使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恪守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个概念被称为幸福(eudaimonia)。

斯多葛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超脱。 塞涅卡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请记住,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借来的”财富,它可以在没有我们许可的情况下,甚至不提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悄然离去。因此,我们应该爱我们所有的亲人,但始终要牢记,我们没有承诺永远守着他们。是的,我们甚至无法承诺可以长期守护他们。”

在佛教经典《金刚经》中,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描述,表达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观点。这与塞涅卡所说的财富和亲人都是“借来的”,可能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失去的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此外,佛教中的无常观念还强调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流转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无常的观念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要执着于物质和外在的事物,而是要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和塞涅卡的观点有一些相似。

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如是说,“选择不受伤害,你就感受不到伤害。感受不到伤害,也就没有受过伤害。” 这其实是一种心境,比如,面对交通拥堵时坦然接受,可以听听音乐或者有声书,就不会出现“路怒症”。

学会接受,便不再有担心,就能掌控自己不被自己情绪所左右。